2025第12期中国留学生安全提醒

“树立平安理念,助力梦想实现”,为了使留学人员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安全风险,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整理近期留学安全案例,定期发布中国留学生安全提醒。请留学人员多多关注!

01

安全提醒: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

教育部4月9日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

预警显示,近日,美国俄亥俄州通过有关高等教育法案,其中包含涉华消极条款,对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施加限制。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近期选择赴美有关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

02

安全提醒:致留日新同学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

你好,欢迎来到日本留学!

近年来,多名在日中国留学生遭遇电信诈骗,受到很大损失。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希望你了解相关情况,高度重视,提高警惕,避免受骗。

近期发生的电信诈骗套路是,不法分子利用虚拟改号软件假冒使馆工作人员打电话,谎称有重要材料或包裹,需学生自己去使馆领取。学生询问材料或包裹内容时,不法分子则将电话转接至所谓的国内公检法部门,谎称学生的身份被盗用,涉嫌犯罪,要求其回国自证清白,并给出两个选择:一是主动回国,否则强制引渡;二是留在日本取保候审,但必须由为其破案的“警察”做担保人。受害人均选择“取保候审”,在不法分子的诱导下,以急需生活费、学费或签证更新费为由,让其家人向诈骗分子指定的账户转账汇款,缴纳所谓的“取保候审费”。

我们郑重提醒各位同学,驻外使领馆不会将电话直接转至国内公检法部门,国内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微信、QQ等跨国办案,更不会要求涉案人提供银行账户密码和转账汇款。接到此类电话应立即挂断,千万不要透露个人信息,甚至贸然转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诈骗分子通常会通过技术手段篡改来电显示号码。有任何疑问可直拨(不要直接回拨来电)使领馆电话或外交部12308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核实确认。如遭遇电信诈骗,及时向案发地警方报警。如涉及国内,可向国内户籍所在地警方报案。

03

安全新闻:提醒领区留学人员谨防电信网络诈骗

近近期,加拿大电信网络诈骗活动频发,多名中国公民称频繁接到电信诈骗电话,对方冒充当地通信运营商、国际快递公司职员,甚至冒充驻加拿大使领馆、外交部12308领保热线、香港特区廉政公署等工作人员行骗,部分当事人不慎上当受骗,遭受经济损失。驻加拿大使馆提醒在加中国公民高度警惕并注意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一、防范要点

1.如接到电话表示“这里是中国使领馆,你有一封重要文件需要领取”、“这里是XX通信公司,你名下有一张电话卡涉嫌诈骗犯罪”、“这里是XX公安局,你涉嫌一起犯罪案件”等,请提高警惕,切勿轻信。

2.驻加拿大使领馆不会电话通知中国公民涉嫌违法犯罪,不会通过电话索要银行账户信息,更不会将电话转接至国内公检法等单位。诈骗分子可通过特定软件更改来电显示号码,骗取受害者信任。

3.中国警方不会使用社交软件通知中国公民涉嫌违法犯罪或进行案件调查。诈骗分子所持“警官证”“通缉令”系通过图像编辑软件制作。

4.诈骗分子可能以涉案为由,要求当事人与外界(包括家人、朋友)断绝一切联系,24小时保持语音通话或视频通话状态,以便对其进行监控,防止当事人在亲朋好友提醒下从受骗状态中幡然醒悟。

5.请大家不要轻信无缘无故卷入案情、天上掉馅饼等说辞,拒绝向可疑人员、线上线下所谓熟人透露个人重要敏感信息,避免在被催促或不冷静情况下贸然行动。遇事多核实、多沟通、多思考,坚决不失联、不转账、不汇款,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更多套路见《海外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

二、紧急求助联系方式如已遭遇诈骗,请立即拨打911和1-888-495-8501向当地警方和加拿大反诈骗中心报案。

如款项系通过国内银行转账,可同时拨打银行所在地或国内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电话报警,及时联系银行尝试追回损失。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转账,可按有关平台说明进行延时操作或联系客服寻求帮助。

04

安全提醒:谨防“低价”交易演唱会门票等网络诈骗

近日,已有多名领区中国留学生反映,在小红书等网络平台遭遇以“低价”为诱饵交易演唱会门票的诈骗套路。为帮助大家提高警惕,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整理以下安全提醒,供领区留学生及同胞参考。

一、诈骗套路

1.伪装成“电子黄牛”诈骗分子伪装成“票务代理”“个人转票”,发布近期热门演唱会门票信息,以“内部渠道”“含泪转让”等有吸引力字眼诱导私聊,并用大量虚假的交易截图来打消粉丝疑虑,从而吸引粉丝上钩。诈骗分子通常会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线下转账,或发送仿冒票务平台链接(如虚假票务官网页面),付款后以“账户冻结”“卡单了”“系统延迟”为由拖延,随后拉黑消失。另有一些诈骗分子通过PS等手段仿制假门票,受害者拿着这些高仿门票准备看演出时,无法通过验票机器,最终无法入场。

2.设下“二次收割”陷阱在首次诈骗得手后,部分购票粉丝反应过来自己遭遇诈骗,于是向诈骗分子索要退款。诈骗分子可能谎称退款需要“手续费”“保证金”,否则系统无法通过,当粉丝放松警惕再次付款后,随即遭遇二次诈骗。同时,诈骗分子还可能冒充“平台客服”“反诈中心”等官方角色,谎称可协助追回资金,但要求提供银行账户、验证码或支付“解冻保证金”等,这些全部是“二次收割”的诈骗陷阱。

二、防范措施

1.认准官方渠道,拒绝私下交易在澳洲购买演唱会门票务必通过官方指定平台操作,如通过Ticketmaster、Ticketek等主办方指定平台购买。若选择二手交易,请使用有第三方担保的正规平台(如Ticketek Marketplace等),切勿脱离平台沟通或直接转账。

2.警惕“完美票源”,低价多为诱饵提高警惕,切勿盲目轻信任何声称“低价转让”“票源充足”类宣传言论。多方求证,注重信息渠道的权威性,及时通过官方正式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3.强化隐私保护,警惕“社交平台”诈骗分子活跃在微信、QQ、微博、小红书、闲鱼等社交软件,不要向陌生人透露护照号、住址、学生签证等信息,以防信息被盗用后进行有针对性诈骗。

4.善用平台举报,阻断传播链条发现可疑账号请立即向平台举报,避免更多人受害。不点击陌生链接,不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

三、受骗如何补救保存证据:聊天记录、转账截图、对方账号信息等。

及时报案:第一时间向所涉案银行账号属地公安机关报案。

心理疏导:遭遇诈骗后易产生自责情绪,请及时联系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或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寻求帮助。

除网络诈骗外,2025年新学年伊始,我馆领区多名中国公民反映,频繁接到电信诈骗电话,对方冒充当地通信运营商、国际快递公司,甚至冒充驻澳使领馆、外交部12308热线、国家反诈中心、中国香港廉政公署等机构人员,导致部分当事人不慎上当受骗,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提醒领区中国公民,尤其是领区刚入学的中国留学生高度警惕并防范电信诈骗!

建议大家经常关注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及中国外交部领事直通车等官方公众号,学习防诈骗知识和案例,提高防诈骗意识和能力,掌握反诈骗技巧,谨防上当受骗。

05

安全提醒:提醒警惕冒充我馆领事服务电话号码实施的电信诈骗

近日,我馆连续收到多位侨胞和留学生反映,有不法分子冒用我馆领事服务电话号码实施诈骗。骗子谎称发现当事人护照被盗用或有问题,需要当事人配合调查,并缴纳保释金。有的同胞防范意识强,第一时间向我馆核实,避免了损失,有的同胞则无法承受“祸从天降”的心理重负,盲目相信对方的一面之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为帮助您更清楚了解骗子套路,提高防范意识,增强辨别能力,我馆筛选如下真实典型案例:

案例一:李某接到自称为驻纽约总领馆的来电,号码显示为总领馆办证咨询电话212-868-2078。对方称,在中国某机场发现李某护照被盗用。李某信以为真。随后,对方将电话转接至国内“公安局”。“警方”以李某涉嫌参与跨国诈骗为由,要求其全天24小时报告行踪,接受线上问讯,签署保密协议,并称李某必须缴纳保证金,否则无法取保候审,在中国出入境也将受限。李某在对方不断施压下,最终向“警方”指定账户转账。

案例二:王某接到自称为驻纽约总领馆的来电,号码显示为总领馆中国公民证件服务咨询专线212-244-9498。对方称,在中国某机场缴获王某被盗用的护照,王某涉嫌贩卖护照。王某信以为真。随后,对方将电话转至国内“公安局”。“警方”向王某发来逮捕令,称其名下银行账户涉跨国洗钱案,本应被判20年以上监禁并处罚金数百万美元,因其配合良好,可以取保候审,条件是必须缴纳30万美元。王某在对方不断诱逼下,最终向“警方”全额转账。

案例三:张某接到冒充驻纽约总领馆的电话。对方称发现有人在中国伪造张某的护照,要求张某向“警方”说明情况,张某起初相信。随后,对方将电话转接至中国“公安局”。“警方”称,张某涉重大刑事案件,须配合调查。在进行了1小时的视频笔录后,张某感觉蹊跷,遂切断同对方的联系,转而与父母沟通,发现被骗,避免了经济损失。

案例四:刘某接到自称为驻纽约总领馆的来电,号码显示为总领馆中国公民领事保护与协助专线212-695-3125。对方称,刘某护照有问题,要求其尽快到总领馆处理。刘某清楚自己的护照没有问题,立即挂断电话,并主动拨打我馆联系电话,确认遭遇了诈骗。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郑重提醒领区广大侨胞和留学生:

一、总领馆不会通知当事人涉案,不会将电话转接至所谓“国际刑警中心”或国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机关,要求当事人缴纳所谓“保释金”、“担保金”,不会通知涉及个人银行卡诈骗;不会通知个人护照有问题,要求到馆处理。

二、总领馆可能会因提供领事保护与协助、要求补充领事证件申办材料等原因,通过电话、邮件联系当事人。如接到来电显示为我馆电话号码,请结合目前正在办理的领保或证件事项做好甄别,同时务必提高警惕。

应注意的是,因为相关来电号码可能已被不法分子技术伪装,所以千万不要直接回拨可疑来电,而是要重新逐字输入总领馆电话号码后拨打。

三、时刻保持冷静,保护好个人信息。对接到来电存有疑问的,不要尝试通过向陌生人透露自己和家人的身份证、护照、手机号、银行卡、地址、网络社交平台账号等信息,来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应告知家人朋友,多找几个人商量,务必主动多渠道核实后再行处理!

四、如不幸上当受骗,应及时报警。

(一)如涉案钱款通过中国内地银行卡转账,可直接联系银行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反诈中心报警。

(二)如涉案钱款汇至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金融机构的,可向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报案。

(三)如在美国报警,除拨打911报警电话(可要求中文服务)。

来源:教育部平安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