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残忍谋杀亲生母亲一案做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01

历时8年、震惊全国的北大高材生弑母案落下帷幕。在法庭上承认“帮助母亲了断”的吴谢宇,在一审后写万言书追悔求生的吴谢宇,终于没能逃过法网。

这不是什么高智商犯罪,相反,吴谢宇从酝酿杀机的那一刻起,再也不是邻居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再也不是亲友心中令人羡慕的学霸,他愚蠢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就连杀人也像考试、学习一样算无遗策、万无一失。

二审时,辩护律师强调吴谢宇的精神状态值得法庭关注。并非狡辩。要知道,进入国内某顶级名牌大学的各地本科、研究生一年级状元新生中,竟然有40%抑郁症患者,他们入学后的反常举动令人匪夷所思:厌学。比抑郁症、厌学更可怕的事不正发生在吴谢宇身上吗?

显然,“北大”、“学霸”等耀眼的修饰语与灭绝人性的“弑母”联系起来的时候,决定了吴谢宇案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教育界的震撼程度。

02

当一个被社会认同推崇的好孩子、好学生举起哑铃砸向母亲并毁尸灭迹的时候,教育是那样卑微而孱弱,它阻挡不了人性的扭曲,它保护不了母亲的安全。

被害者是妈妈,也是教师,更加重了悲剧性的结局。吴谢宇的妈妈是严母,也是严师,她把孩子培养成保送名牌大学的学霸,是否不经意间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呢?是否加剧了一个被压抑灵魂的逆向发展呢?吴谢宇在一审时的言论是帮妈妈死,因为她痛苦,这种近乎恐怖的狡辩掩盖了对教育和母亲的憎恨与仇视。

在吴谢宇举起罪恶的哑铃时,教育在哪里?而当吴谢宇的妈妈以教育的名义剥夺孩子的自由和平等时,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03

8年前,北大学霸吴谢宇已经社死,无论他是否有精神病,无论他是否被判处死刑。于是,“北大”、“学霸”之于他,已经毫无意义。

又是一年高考时。当抱着逆天改命信念的考生毕其功于一役,他们无暇思考死记硬背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多少永久性损伤,无暇顾及成功学引发的“他人是陷阱”埋藏多少睚眦必报的仇恨,无暇评估以爱的名义的剥夺和强迫所延续的多少压抑和心痛。

高考总会结束,而嵌入高考重压之下的扭曲和强制,可能在此后的10年、20年、甚至整个余生中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并非危言耸听。

吴谢宇的致命捶击葬送了母亲的生命,也残暴地否定了教育的意义。母爱与师恩的双重毁灭让公众再次深思爱与教育的实质性内涵:自由与平等。无论如何,不符合人性的爱与教育的表现便是对自由与平等的忽视、甚至践踏。

“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的爱与教育一直在暗流涌动地传递着冷漠、隔阂、孤立、憎恶,反作用于家长和教育者时,则是加倍的焦虑、不安、甚至恐惧。

不知道即将被执行死刑的吴谢宇是否意识到,自己病态的反抗所剥夺的是母亲的自由,最终也是个人的自由。而被反噬的母亲再也没有机会反思她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痛苦与异化。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