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就2022年度中国出国留学市场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影响业界的四大焦点事件。

一、16所中国大学位列世界名校

在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三大主流世界大学排名(QS、THE、US News)中,中国16所高校进入世界名校行列(排名全球前200名),创造历史新高,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

这些跻身世界名校的中国名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中国名校在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中都进入前200名。

这一历史性发展与最近5年(2017—2022年)中国的教育高投入息息相关。根据官方数据,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年都超过4%。

在2017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峰会上,时任英国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轮值主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就曾赞扬中国政府对本国大学的高投入体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相比而言,英国高等教育已经落后。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大学排名在提升国内名校关注度的同时,在海归就业方面的作用有所减弱。换句话说,留学海归QS100毕业也不能高枕无忧。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相比于毕业院校的资历,海归的工作经验、实习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备受关注,对最终录取意义重大。在经济形势趋紧时,用人单位的招聘更“务实”,即更看重能力,而不一定是名校的光环。

二、中国出国留学市场出现整体下滑

2020年12月,中国教育部发布官方数据,2019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值。但随后,2020、2021、2022年度的数据都没有相应的官方更新。

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度的数据还是全球疫情之前所达到的水平,当时中国留美人数为37.25万,占中国出国留学总量的53%。

同期,中国留英人数11.96万,占中国出国留学总量的17%。

也就是说,中国留美、留英市场占中国出国留学市场总量的70%。特别是体量最大的中国留美市场,一直是中国出国留学市场的风向标。

排除全球疫情影响最严重的2020/2021学年,从目前掌握的数据分析,2021/2022学年美国高校的中国学生规模为29万人,同比下降8.6%,也是2014年以来首次跌破30万人大关,比2019/2020学年下降了28%,减少了8.2万人之多!

同期,2021/2022学年,13.5万中国学生留学英国,同比增长13%,但不足以弥补中国留美市场的大幅度下滑。

换句话说,尽管没有中国教育部官方统计,2021/2022学年,中国出国留学市场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整体下滑,从2019/2020学年的70.35万人,下降到60-65万人左右。

中国学生不想出国留学了吗?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针对当前中国留美市场的形势,采访了相关留学专家。下列两方面原因对中国出国留学市场构成影响:

其一,2016年以来,国际关系的起伏对很多中国留学家庭产生了直接影响。从2017/2018学年到2021/2022学年,中国留美市场增速逐年下降。全球疫情前的2019/2020学年增速降至0.8%,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停滞期。而疫情的出现又对留学市场的影响产生了叠加效应。

其二,全球疫情导致的经济波动,增加了留学的不确定性。无论如何,出国留学的学费、生活费等支出对国内中等收入家庭而言并非小数,而疫情背景下全球经济放缓导致一定数量的中国家庭会考虑改变或者推迟留学计划。

三、海外学位认证更严了?

2022年曝光的“批量菲律宾博士事件”使海外学位认证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其实,从2021年9月到2022年9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了三次《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涉及14个海外大学或课程项目,大多数是东南亚地区的。

“加强认证审查”并不意味着这些大学或项目都是不正规的,但需要深入了解、核查。毕竟全球高等院校数量庞大,各种学制,各种办学方式,五花八门,需要甄别。

其实,不少东南亚国家的教育体系与英国非常接近,其学位也得到欧美的认可。

当然,在博士层级出现“速成班”的情况,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逻辑,分辨出到底是学制问题,还是办学质量问题。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英国一年期硕士就是“水货”。随着英国留学的不断深入,这类误会将逐渐减少。

国际教育圈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多,留学圈存在鄙视链。而且,越是信息不对称,鄙视链问题就越严重。借“菲律宾博士事件”深入了解留学领域非主流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学制安排、学位授予标准等,有助于去伪存真,明确择校方向。

四、英国大学课堂都是中国人?出国留学很“水”吗?

2022年10月初,网上一个记录英国某名校上课场景的短视频霸屏。阶梯教室内挤满了学生,但几乎都是中国学生,甚至连讲师也是中国人(至少是华裔吧)。舆论哗然,声讨英国留学、乃至出国留学太“水”!

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第一时间就此做了调查与澄清。很显然,短视频中记录的场景是“上大课”,一般是某个专业课程的讲座(lecture),现场往往集中的都是选择这门课的不同班级的学生。

在全球化的教学环境中,中国/华裔教师任教很正常。在英国大学中,英国之外的欧盟、非欧盟教师的比例很高,几乎占到50%,中国/华裔教师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英国大学以及其他留学目的地的高等院校均采取小班教学模式。每班15—20人,大多数情况下不超过25人。国外高校更强调文化多元化,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尽量避免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学生群体比重过大。

不过,这种计划、安排与实际招生、录取之间会产生偏差,国外大学的学生多元化最终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中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在美国、英国留学市场,中国学生在国际学生中的占比都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

在英国留学市场,三分之二的中国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国学生选择商科。这种学级人数、学科人数严重不平衡的市场需求形势,导致中国留学生大量集中在英国大学商科研究生专业领域。

一些英国名校商学院的中国学生超过50%,班级中大约有一半学生来自国内。几乎可以肯定,网上短视频中出现的应该是英国大学商科硕士研究生层级的中国学生。

其实,很多英国名校商科研究生专业录取标准很高,对本科院校背景、平均分、雅思成绩等都设置了高门槛,但至今仍无法有效阻挡市场刚需,内卷局面明显。

通过最近20年的观察,中国留英市场商科、研究生扎堆儿的局面已经有所缓解,工程学、计算机、艺术设计、教育学专业的中国学生在逐步增加。中国留学圈也成为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经济细分领域之一。在自由市场经济驱动模式下,中国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代表了供求关系的市场规律。

国内名校规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在当前形势下,高考志愿、考研志愿填报的国际化延伸成为缓解国内重点高校供给不足的重要杠杆。国外教育的最大优势是注重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引导性教学为起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教师通过设置项目考察、调研论证、分组讨论、结论演示、论证报告等形式,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频繁互动与交流,从不同侧面细化问题切入点,深化论证过程的严密性,强化不同解决方案的考量。

无论国外院校排名高低,上述教学理念一以贯之。即使在中国学生较多的环境中,也能予以贯彻。而且,身处国外的中国学生,在异域文化、社会、环境的融入过程中所汲取的多元化营养,是国内不具备的,这种学习经历在人的一生中都极为稀缺、宝贵。看似中国留学生“独霸”课堂的一幕,是国际教育领域资源配置不平衡所导致的,但不意味着国际教育质量一定降低。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