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锐:国际视域下高校开放科学建设的动力机制

国际视域下高校开放科学建设的动力机制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巫锐

大家好。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国际视域下高校开放科学建设的动力机制,主要分成两个部分。

一、高校参与开放科学建设的动力机制

开放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高校开放科学建设是科技全球化运动的必然趋势。然而,开放科学理念的落地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行业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不明朗等。同时,开放科学需要各国高校之间开展广泛合作,但不同国家的文化、法律、语言等差异给国际合作带来了一定障碍。这些问题都会削弱高校参与开放科学建设的积极性。有鉴于此,如何理解高校参与开放科学建设的动力机制,成为关键问题。

从高等教育治理的角度看,高校的改革行动常常处于“适应性”和“自主性”的张力之中。一方面,高等教育作为开放的系统,需要适应国家、市场和社会等多元利益主体的要求,即受到外部治理机制的制约。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还受到全球治理的影响,要兼顾国际组织提出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形成了以学术自治为特征的治理体系,这使得高校的改革行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可以说,高等教育所处的特殊治理结构对高校开放科学建设具有双重影响,并催生了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双重动力机制。由此,结合国际组织推进开放科学的重要举措,及其区域内各国高校的实践活动,来具体分析这一双重动力机制,有助于为我国在推进高校开放科学建设上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活动提供指引。

开放科学的起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密切相关。科学家对于“在小圈子里保守自然界秘密不再感兴趣”,而是倾向于快速发表研究成果。21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商业化趋势下,有学者提出,应将“科学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大学应支持教师在开放获取期刊发表文章,促进“全球公共产品交换”。此外,开放科学理念的大规模普及还与“免费软件运动”和“开源代码促进会”有关。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加深世界互通互联,国际组织进一步强调开放科学事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1年发布《开放科学建议书》(UNESCO Recommendations on Open Science),认为开放科学是“一个集各种运动和实践于一体的包容性架构,旨在实现人人皆可公开使用、获取和重复使用的多语言科学知识,为了科学和社会利益增进科学合作和信息共享,并向传统科学界以外的社会行为者开放科学知识的创造、评估和传播进程”。可见,开放科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领域,且在不同时代的意涵存在差异。我国也已在国家层面重视开放科学建设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制定了相关政策,如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试行)》等。可以说,我国在开放科学的政策制定上已有一定积累,但由于开放科学涉及要素多、参与主体广泛,且高度依赖共识性意愿,因此高校在开放科学建设过程中,面临相当的复杂性,迫切需要以良性的动力机制为支撑,廓清这一动力机制,无疑是持续推动高校开放科学事业的重要逻辑起点和有效抓手。

从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结构来看,国际组织及其话语倡议在推动高校开放科学建设上,发挥了显著作用,构建了一种基于全球治理的外部动力。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诸多国际组织构建了具有动员性力量的开放科学话语和发展“大环境”,尤其是诸如欧盟和APEC等区域性国际组织,发起倡议较早,在推动开放科学事业上表现活跃,发布了内容丰富的概念框架和行动方案。同时,国际组织的话语倡议作为一种外部动力,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软法局限。相比而言,虽然各国国情不尽相同,但从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来看,诸多高校在面对国际组织的输入性话语时,并非简单地“应对”,而是基于学术生产对知识开放交流的本质要求,切实将开放获取作为基本要素纳入高校的职能之中。这表明,学术内驱力依然是高校开放科学建设的根本动力。这些高校的建设行动逐渐展现出相似路径,如建立高校开放获取的存储平台、确立开放获取出版的基本路径、完善对开放获取学术成果的资助体系等等。

二、推进我国高校的开放科学建设的建议

一是基于学术组织内在发展需要,引导高校建立开放科学激励机制。开放科学并非独立发展的概念体系,而是与学术制度、学术文化建设紧密联系。现有学术评价体系缺乏对学术成果开放获取的有效激励,这不仅不利于在学术组织内部培育开放科学文化,而且弱化了学术评价制度改革中的质量和创新导向。我国在深化新时代科研评价制度“破五唯”改革中,可考虑在国家战略性统筹推进下,承认和奖励开放科学贡献的必要性,将开放科学元素(例如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文章)纳入评价体系。这有助于合理评价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构建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科学研究价值观,扭转过度追求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高被引论文的异化现象,从而让科研工作回归科学交流的本来面目。

二是推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教育治理模式,确保国际组织开放科学倡议的道德理性与良法特征。国际组织话语倡议的形成,明显受到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我国开放科学建设旨在克服传统西方中心主义下软法治理的局限性,并在全球教育治理机制中,以具有影响力的开放科学活动为依托,通过共享经验、发布倡议等柔性动员机制,积极参与开放科学概念体系的话语构建。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挥高等教育在凝聚共识、搭建合作网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通过全球和区域性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发布开放科学相关的宣言和倡议,制定可持续的高校开放科学合作议程。

三是强化内外动力相结合的系统思维,推进多主体关照的开放科学共治机制。高校开放科学建设的双重动力并非是割裂的。例如,在国际组织话语倡议形成的过程中,学术机构紧扣开放科学的紧迫性、前瞻性问题,开展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战略构想;与此同时,在国际组织话语倡议下形成的区域性资助协议,有效促进了学术知识的传播交流。由此,我国在开放科学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协调两种动力之间的关系,推进多主体关照的开放科学共治机制。随着开放科学理念深入人心,更多国际组织、政府、高等院校、企业、社会大众等群体也逐步参与到开放科学事业当中。从国际建设经验来看,高校开放科学建设应始终以学术内驱力为根本动力,同时在国际组织话语倡议的引导下,发挥好这一外部动力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上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开放科学共同体,整体规范和推进开放科学建设。

【本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巫锐于10月13日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中外青年科技人员对话会上的专题报告】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